垃圾分类,对上海有何更深层次的意义

2023-04-18 19:13

上海的垃圾分类已经全民热议近一个月。


那么,是否可以从中提炼出某些规律?垃圾分类推行顺利、做得相对好的社区,有哪些共性可资借鉴?垃圾分类对上海而言,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义?


某大学副教授近几年一直扎根社区,参与了多个社区治理、微更新改造项目。这一回,上海开展垃圾分类,他在一些社区也主持了一系列活动,如垃圾分类调查问卷、垃圾分类社区宣传展览等。目睹垃圾分类在社区推广的整个过程后,他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


平时社区自治做得好的小区——居民都有良好的沟通平台,有协商热情,热心参与社区事务——这样的社区推广垃圾分类,往往十分顺畅,志愿者减少后也更容易维持好习惯。一些网络上讨论的细节难题,错过定投时间怎么办、乱扔垃圾如何监督等,对这些社区来说,一商量就找到了解决办法,几乎不算什么事儿。


这种感觉是否有道理呢?记者前往几个社区一探究竟。


徐家汇街道南丹小区,由虹桥路、徐虹北路、南丹路、宜山路合围而成。第一次来的人都会感到惊讶:原来寸土寸金的徐家汇,还有居住如此困难的老小区。小区多层最小单元建筑面积18平方米,人均居住面积仅4平方米。多层住宅里的老居民们形容自己家,“下了床就出了门”。没有人愿意待在家里,一起床,就想往外走。这样局促的居住条件,如此高密度的中心城区人口,想要在此推行一件事情,让大家共同遵守,难度之大可想而知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从今年5月份小区开始试行垃圾分类,一路走来,难题一路破解,乃至于现在已经成为示范样本,居委会频繁收到各类机构,甚至外省市的参观考察请求。


如今,垃圾分类的推广,“这都不是难事儿。”70岁的志愿者笑着说。


垃圾分类最开始推广时,志愿者每天少不了挨几句骂,但还是要好好沟通。碰到不合作的居民,他们以身作则,主动帮居民把湿垃圾破袋,帮乱扔垃圾的居民捡起来重新分类。看到有人扔在半道上,志愿者甚至帮居民提着垃圾袋,一路提到分类点,再告诉居民怎样垃圾分类。次数多了,居民们反倒不好意思,有点被感动了,习惯渐渐养成。为了让年轻人不错过定投时间,南丹志愿者值守到晚上9点,比其他小区多1小时。结束一天工作,垃圾厢房锁上后,志愿者会把2只干垃圾桶特意放在外面,供深夜回家的年轻人投放垃圾。“其实大多数人家里,还是中老年人烧菜做家务。年轻人深夜回家时,晚饭都已在外面吃过,扔的多是干垃圾。”一位志愿者分析,“彼此理解信任吧,没觉得有网上说得那么难解决。”


第二天早上,志愿者和保洁员会把干垃圾桶再检查一下。当然也遇到过乱扔垃圾的情况,根据外卖单找上门劝说,基本上说过一次后,对方就不会再犯。


公众参与。


假设一个微更新项目,政府花了大量精力和财力,不遗余力去完成,但很可能做完以后,社区居民一句好话都没有,他们觉得这件事与自己无关。可是一个小小的社区花园种菜项目,如果一开始由居民自己提出,主动申请,过程中得到基层支持、政府帮助,最后做成了,居民们会兴奋不已,纷纷称赞。两者的区别在于:前者是被动的,再好也缺乏共鸣;后者是居民主动参与的,当主动参与有了反馈,有了成果,过程再难再曲折,都能收获满足感,并且凝聚起居民的荣誉感、归属感,培育社区自治的能力。


垃圾分类 重塑上海城市形象


在一些专家看来,垃圾分类,是一次难得的契机。 但垃圾分类,是一个极其难得、需要所有居民共同参与、共同完成的议题。它关系到每一个社区成员,触动所有人的利益和生活方式。在垃圾分类过程中,我们从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就可以感受到,确实各有各的难点,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。指望一个完美的政策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,它的解决方法本就应该来自社区自治、协商,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,各有各的解决方案。听到的争议,看到的矛盾,都是共同塑造社区认同的机会和过程,是新一轮上海全民教育的新机会,倒逼社会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。“所有吐槽帖其实都是暗黜黜的炫耀帖。”一位网友这样写道。这不是第一次用环境问题凝聚社会共识,多年前,上海的爱国卫生运动同样影响了一代人,每周固定时间,居委会带领全体居民共同出来打扫公共卫生,消灭各种虫害,倡导爱惜公共环境。再后来,“七不”规范教育从娃娃抓起,不随地吐痰等陋习得到极大改变,也影响了一代人。


如今,随着经济发展,人与人的关系却越发冷漠,而垃圾分类不仅可以起到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,它也能促进社区自治、社区营造,重新探讨邻里关系,学习邻里之间如何对话,如何协商社区公共议题。


曾经,上海的爱国卫生教育不仅让城市面貌干净整洁,而且在那个年代,率先树立起上海公共文明素养的新形象。如今,这一轮垃圾分类,同样也是培育新一代人自豪感、凝聚社区自治和认同、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形象的良机。